【記者張茹崴、李睿雅/報導】現代生活無不充斥著人為的噪音與光害,鳥兒在都市中生存極為不易,但在繁忙的台北也有幾處靜謐之地供牠們棲息。此篇文章我們將簡介臺北常見鳥類、觀察須知和給新手鳥友的建議。

圍繞生活周遭的鳥類

臺北鳥類大致上居住於兩種環境——都市與郊區。都市常見鳥類具十多種,不管是在車水馬龍的道路上、綠意盎然的公園,抑或是種植著稀少綠化植物的區域,都看得到牠們輕巧的身影。種類包含:麻雀、白頭翁、綠繡眼、斑鳩(珠頸斑鳩跟金背鳩)、夜鶯、夜鷺、候鳥紅尾伯勞,以及最近引起度關注,活躍於各公園及校園的「大笨鳥」黑冠麻鷺。

萬物靜觀皆自得,處處留心,其實鳥兒時常出現在生活周遭。臺灣野鳥保育協會秘書長李建安提到,臺北都市可以看到一種猛禽「紅隼」,牠們在高樓之間滑翔,捕食老鼠和雀鳥為生。若欲觀賞不一樣的鳥群,可利用閒暇之餘來到臺北郊區,三十到四十種鳥類藏身在新店山區的產業道路、木柵山區、信義四獸山以及溪邊等區域,郊區更能目睹多種鳥類,感受自然環境的美妙。

黑冠麻鷺是師大校園中常見的鳥類。圖/吳芝頤攝

黑冠麻鷺是師大校園中常見的鳥類。圖/吳芝頤攝

雜食鳥類占多數 

提及食性,每種鳥類主食皆不同但多數為雜食。好比麻雀以昆蟲和禾本科(稻米、茶草種子)為食;綠繡眼吃蟲與花粉花蜜;黑冠麻鷺則是以蚯蚓、青蛙等較大型的生物為食。李建安還提到,他曾經看過黑冠麻鷺一口吃下麻雀的相關報導,說明只要比嘴巴小的生物都有可能被鳥類當成食物。在上述提及的鳥類中較為特別的非「班鳩」莫屬,兩種班鳩都是素食主義者,以果實、穀物和其他植物的種子為食。

鳥類身體部位基本構造。圖/中國文化大學生物多樣性學程中心提供

鳥類身體部位基本構造。圖/中國文化大學生物多樣性學程中心提供

語言學習力強

經研究發現,鳥類的智商比人類想像得高,智商經換算後約莫等同五歲小孩。由於在野外生存,需要認識其他鳥類語言才能溝通理解,於是鳥類透過學習去分辨其他鳥類的叫聲,並知道其背後意思。舉人類飼養的鸚鵡為例,牠們具相當強的語言能力,與人類朝夕相處後,能夠依自己的判斷去辨認簡單詞彙,有時候甚至會依照單字的意義自行造字,令人刮目相看!

勿驚勿擾 靜靜觀察

鳥兒有時出奇不意地停留眼前,民眾往往因驚喜或好奇而急速靠近,但其實鳥兒會因周遭波動受到驚嚇而立即飛走。李建安提醒一般民眾若要賞鳥,基本配備為雙筒望遠鏡、舒適的服裝,在不驚擾鳥兒的距離觀看,且當鳥兒在覓食或築巢時更是切勿靠近,因為一旦鳥兒發現此處不安全,便會移居別處。

遇到野鳥的各項措施。圖/台北鳥會提供

遇到野鳥的各項措施。圖/台北鳥會提供

台灣位於亞熱帶地區,南北狹長且具明顯高度變化,多元環境生態造就鳥類多樣性,不僅保有本地特有種鳥類,也有過境的候鳥在此棲息。2019年台灣新年數鳥嘉年華,鳥友記錄台灣共有325種鳥類,但一般民眾可能無法辨識這麼多種,因此李建安建議若遇不知名的鳥類可透過影像或是紙筆記錄其特徵,如喙、上背、下腹、尾羽顏色或形狀,方便日後上網查詢或是詢問專業人士。若遇受傷鳥類,民眾應先觀察其移動方式,若鳥兒還能活動則選擇紙箱,如受傷程度嚴重則靜置原地,致電鳥會救傷中心,提供專業人員傷鳥所處位置資訊即可。另外,為避免其在紙箱內亂撞,運用方巾、絲襪固定再送至獸醫院,也可打電話給公部門:動物保護局(0800-231-532)、各民間單位救傷中心(如台北市野鳥協會救傷中心),切記就近為主,勿耽誤治療時間。死亡鳥類則放入箱內封口寄至博物館,做成標本或協助教學研究使用。

給新手鳥友的建議

李建安提醒民眾多利用各地區鳥會,像是台北市野鳥學會以及其他自然相關推廣團體,皆會舉辦辨認鳥類的課程,因為透過鳥友們的愛護以及長期經驗累積,這些團隊的建構都相當有系統且訓練有素。另外還能透過例行活動,例如免費野外賞鳥,實際的觀察活動更能加深印象幫助辨識。而台灣野鳥保育協會每個月也會舉辦一到兩次的賞鳥體驗,民眾可以多加利用從中學習。

賞鳥須具備的九項裝備。圖/鳥人誌提供

賞鳥須具備的九項裝備。圖/鳥人誌提供

鳥類和人類都是共處於這個世界,人們往往忽略這些徘徊在身邊的美妙姿態,若能多加留意身邊的小生命,近一步了解並善待牠們,將會發現生命有許多美好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