分類

鳥鳥大百科

認識鳥鳥從此不再是難事,為你打開鳥鳥的百科全書!

2022 年 4 月 8 日

鳥鳥大百科|鳥界的流行歌

你最愛的流行歌曲是哪一首呢?研究人員在鳥的文化中發現原來鳥界也有流行歌的現象哦!栗肋林鶯(Dendroica pensylvanica)的雄鳥會唱兩種不同的歌:一種用來吸引雌鳥,一種用於雄鳥間的領域爭奪。

閱讀全文

2022 年 3 月 2 日

鳥鳥大百科|社團法人中華民國野鳥學會在做什麼?

中華民國野鳥學會成立於1988年,由台北、台中及高雄三個立案的地方鳥會,共同發起成立聯合會性質的全國性鳥類保育社團,以因應國內各種生態環境議題的橫向聯繫,並協助各行政區域的有志人士成立地方鳥會,積極發展鳥類欣賞、研究、保育活動。至今團體會員包括二十一個地方鳥會及生態保育團體。在國際上則以中華鳥會對外鳥類保育議題的共同窗口,1996年本會與全球性鳥類保育組織「國際鳥盟(BirdLife International)」簽約成立伙伴關係,使本會能更積極參與國際鳥類保育工作,共同為區域及國際鳥類保育工作盡心盡力。

本會與夥伴成員歷年執行的工作包括:

物種監測與保育

台灣鳥類資料庫的建立及維持,進行全台鳥口普查。評估台灣鳥類受脅狀態,編寫台灣鳥類紅皮書,並協助編寫亞洲鳥類紅皮書。進行台灣鳥類繫放工作及資料建立。持續推動全國各地傷病鳥救援工作。執行特定鳥種研究、復育計畫,如黑面琵鷺、雉尾水雉、黑嘴端鳳頭燕鷗、小燕鷗、黑鳶、八色鳥等受脅鳥類。

棲地保育

IBA重要野鳥棲地計畫,1999年規劃全台53處重要野鳥棲地(IBA)並出版專書,關注各地鳥類及環境的監測。2015年出版第二版IBA專書,為國內鳥類棲地保育的重要參考。經營環境教育場域,推廣棲地與自然保育,包括台北關渡自然公園、台北芝山文化園區、嘉義鰲鼓東石展示館、台南官田水雉生態教育園區及高雄鳥松濕地等。

教育推廣

地舉行賞鳥的活動,由志工進行解說,帶領一般民眾認識鳥類與環境。舉辦賞鳥或保育推廣香的活動,如台北鳥會台北國際賞鳥博覽會及觀音觀鷹、桃園鳥會秋候鳥季、新竹鳥會金城湖候鳥季、彰化鳥會鷹揚八卦、雲林鳥會八色鳥鳥類博覽會、嘉義縣鳥會鰲鼓生態季、台南鳥會水雉博覽會及黑面琵鷺保育博覽會、高雄鳥會生態週、花蓮鳥會美崙山生態季。行各類定期刊物,如飛羽季刊(中華鳥會)、冠羽月刊(台北鳥會)、鳥語雜誌(高雄鳥會)、黃山雀月刊(台灣鳥會)等。發行各式出版品與推廣品,如鳥類圖鑑、保育推廣折頁、海報及其他教育推廣書物。

國際交流與合作

參與國際保育計畫,包括瀕危物種如黑面琵鷺、黑嘴端鳳頭燕鷗等跨國保育研究合作、全球海鳥保育計畫等。參與國際鳥類相關的博覽會、研討會及各類會議等。

2022 年 3 月 2 日

鳥鳥大百科|【牠不笨,牠是黑冠麻鷺】校園常見的大笨鳥

首先,黑冠麻鷺在近十幾二十年族群快速擴張是事實。大概不到30年前,黑冠麻鷺還是賞鳥人心中的夢幻鳥種,其實即使到了現在,黑冠麻鷺的自然分布區裡,也只有在台灣黑冠麻鷺才如此親近人類。在其他地方,像馬來西亞、華南等等,黑冠麻鷺的分布侷限在山區,甚至還有國外的賞鳥人到台灣,就專程來看我們身邊這種已經習以為常的鳥。

閱讀全文

2022 年 2 月 28 日

鳥鳥大百科|賞鳥知識再升級 認識鳥類非難題

【記者張茹崴、李睿雅/報導】現代生活無不充斥著人為的噪音與光害,鳥兒在都市中生存極為不易,但在繁忙的台北也有幾處靜謐之地供牠們棲息。此篇文章我們將簡介臺北常見鳥類、觀察須知和給新手鳥友的建議。

圍繞生活周遭的鳥類

臺北鳥類大致上居住於兩種環境——都市與郊區。都市常見鳥類具十多種,不管是在車水馬龍的道路上、綠意盎然的公園,抑或是種植著稀少綠化植物的區域,都看得到牠們輕巧的身影。種類包含:麻雀、白頭翁、綠繡眼、斑鳩(珠頸斑鳩跟金背鳩)、夜鶯、夜鷺、候鳥紅尾伯勞,以及最近引起度關注,活躍於各公園及校園的「大笨鳥」黑冠麻鷺。

萬物靜觀皆自得,處處留心,其實鳥兒時常出現在生活周遭。臺灣野鳥保育協會秘書長李建安提到,臺北都市可以看到一種猛禽「紅隼」,牠們在高樓之間滑翔,捕食老鼠和雀鳥為生。若欲觀賞不一樣的鳥群,可利用閒暇之餘來到臺北郊區,三十到四十種鳥類藏身在新店山區的產業道路、木柵山區、信義四獸山以及溪邊等區域,郊區更能目睹多種鳥類,感受自然環境的美妙。

黑冠麻鷺是師大校園中常見的鳥類。圖/吳芝頤攝

黑冠麻鷺是師大校園中常見的鳥類。圖/吳芝頤攝

雜食鳥類占多數 

提及食性,每種鳥類主食皆不同但多數為雜食。好比麻雀以昆蟲和禾本科(稻米、茶草種子)為食;綠繡眼吃蟲與花粉花蜜;黑冠麻鷺則是以蚯蚓、青蛙等較大型的生物為食。李建安還提到,他曾經看過黑冠麻鷺一口吃下麻雀的相關報導,說明只要比嘴巴小的生物都有可能被鳥類當成食物。在上述提及的鳥類中較為特別的非「班鳩」莫屬,兩種班鳩都是素食主義者,以果實、穀物和其他植物的種子為食。

鳥類身體部位基本構造。圖/中國文化大學生物多樣性學程中心提供

鳥類身體部位基本構造。圖/中國文化大學生物多樣性學程中心提供

語言學習力強

經研究發現,鳥類的智商比人類想像得高,智商經換算後約莫等同五歲小孩。由於在野外生存,需要認識其他鳥類語言才能溝通理解,於是鳥類透過學習去分辨其他鳥類的叫聲,並知道其背後意思。舉人類飼養的鸚鵡為例,牠們具相當強的語言能力,與人類朝夕相處後,能夠依自己的判斷去辨認簡單詞彙,有時候甚至會依照單字的意義自行造字,令人刮目相看!

勿驚勿擾 靜靜觀察

鳥兒有時出奇不意地停留眼前,民眾往往因驚喜或好奇而急速靠近,但其實鳥兒會因周遭波動受到驚嚇而立即飛走。李建安提醒一般民眾若要賞鳥,基本配備為雙筒望遠鏡、舒適的服裝,在不驚擾鳥兒的距離觀看,且當鳥兒在覓食或築巢時更是切勿靠近,因為一旦鳥兒發現此處不安全,便會移居別處。

遇到野鳥的各項措施。圖/台北鳥會提供

遇到野鳥的各項措施。圖/台北鳥會提供

台灣位於亞熱帶地區,南北狹長且具明顯高度變化,多元環境生態造就鳥類多樣性,不僅保有本地特有種鳥類,也有過境的候鳥在此棲息。2019年台灣新年數鳥嘉年華,鳥友記錄台灣共有325種鳥類,但一般民眾可能無法辨識這麼多種,因此李建安建議若遇不知名的鳥類可透過影像或是紙筆記錄其特徵,如喙、上背、下腹、尾羽顏色或形狀,方便日後上網查詢或是詢問專業人士。若遇受傷鳥類,民眾應先觀察其移動方式,若鳥兒還能活動則選擇紙箱,如受傷程度嚴重則靜置原地,致電鳥會救傷中心,提供專業人員傷鳥所處位置資訊即可。另外,為避免其在紙箱內亂撞,運用方巾、絲襪固定再送至獸醫院,也可打電話給公部門:動物保護局(0800-231-532)、各民間單位救傷中心(如台北市野鳥協會救傷中心),切記就近為主,勿耽誤治療時間。死亡鳥類則放入箱內封口寄至博物館,做成標本或協助教學研究使用。

給新手鳥友的建議

李建安提醒民眾多利用各地區鳥會,像是台北市野鳥學會以及其他自然相關推廣團體,皆會舉辦辨認鳥類的課程,因為透過鳥友們的愛護以及長期經驗累積,這些團隊的建構都相當有系統且訓練有素。另外還能透過例行活動,例如免費野外賞鳥,實際的觀察活動更能加深印象幫助辨識。而台灣野鳥保育協會每個月也會舉辦一到兩次的賞鳥體驗,民眾可以多加利用從中學習。

賞鳥須具備的九項裝備。圖/鳥人誌提供

賞鳥須具備的九項裝備。圖/鳥人誌提供

鳥類和人類都是共處於這個世界,人們往往忽略這些徘徊在身邊的美妙姿態,若能多加留意身邊的小生命,近一步了解並善待牠們,將會發現生命有許多美好!

2022 年 2 月 28 日

鳥鳥大百科|墨西哥下神祕「鳥雨」,生態學家有解答:純屬自然事件 

墨西哥小鎮降下詭異「鳥雨」,究竟是大天災前的徵兆,還是有毒氣體導致鳥類死亡?生態學家認為這起神祕現象有最好解釋。

「鳥雨」從天而降

近期墨西哥突然降「鳥雨」的影片在Twitter瘋傳。影片地點在墨西哥鄰近美國邊界的奇瓦瓦州(Chihuahua),一台社區監視器清晨拍到數百隻鳥從高空離奇墜地的驚人影像。

幾位目擊「鳥雨」的民眾對此百思不解,當地媒體《奇瓦瓦州先驅報》(El Heraldo de Chihuahua)也報導了這則新聞。

來過冬的「黃頭黑鸝」

墜地的黃頭黑鳥經證實是「黃頭黑鸝」(Xanthocephalus xanthocephalus),屬北美地區常見候鳥,棲地為加拿大北方,冬天會遷移到南方溫暖的墨西哥過冬。黃頭黑鸝每年都會飛過奇瓦瓦州,卻是當地民眾首次看到鳥類集體墜地死亡。

是毒氣還是電擊?

《奇瓦瓦州先驅報》引用當地獸醫說法,推斷很有可能是因嚴重空氣污染造成,如附近民眾使用的燃氣系統,或農民用的農藥,都有可能導致有毒氣體產生。也有人推測可能是當地氣溫太冷。其他說法則認為,這些鳥恐怕是碰到鄰近高壓電線,遭電擊而死。

然而目前還沒有明確調查報告指出鳥兒集體墜地死亡的原因。

一定是5G的錯!

沒有確切解釋下,影片瘋狂轉傳,各種推論傾巢而出。網路最多說法是恐怕與5G有關。儘管沒有任何證據顯示5G對人體有害,但這類傳聞在社群平台一直很氾濫。

▲ 生態學家認為有解釋能合理說明本次神祕鳥類集體墜地。(Source:D. Dibenski, Public domain, via Wikimedia Commons)

沒那麼恐怖啦

英國生態與水文中心(UK Centre for Ecology & Hydrology)生態學家布勞頓(Dr Richard Broughton)表示,「雖然影片沒有出現任何猛禽身影,但這起事件99%是鳥類掠食者造成」。

鷹、游隼等猛禽獵食時,會縮小鳥群盤旋範圍,並從高處向下壓迫鳥群,導致牠們撞到建築物或落地。

因猛禽追擊墜地

布勞頓解釋,鳥兒之所以大量聚集,就是大自然偶然可見的「群飛現象」(murmuration),通常發生在椋鳥(Starling)抵禦猛禽獵食時。

因鳥群十分擁擠,後方鳥兒會緊緊跟著前方鳥兒的飛行路線,很多時候不會注意周遭變化,要是領頭鳥沒帶好路,後鳥也會遭殃。類似現象不是第一次發生,世界各地都出現過。

布勞頓指出,可看到一大群黃頭黑鸝先出現波浪運動,然後推向地面。許多鳥兒避開死亡撞擊,但有些鳥沒逃過一劫。

水泥、柏油路才是重點

英國曼徹斯特都會大學(Manchester Metropolitan University)保育生物學(conservation biology)專家里斯博士(Dr. Alexander Lees)同意這說法:「如果只觀察影片沒有毒理試驗報告,我會說這確實是鳥類『群飛現象』造成。」

里斯博士表示,人們直覺會將這些鳥類墜地死亡事件歸咎於環境污染,但其實城市密集的基礎建設,如產業道路或高樓大廈,才是導致鳥類群飛現象發生時死亡的關鍵。

安格爾西島的神祕死亡事件

2019年12月,英國西部安格爾西島(Isle of Anglesey)曾有高達225隻椋鳥在停機坪附近死亡。調查發現,因大量椋鳥躲避猛禽時反應不及,高速撞上道路死亡。

(本文由 地球圖輯隊 授權轉載;首圖來源:Christoffer A Rasmussen (Rasmussen29892 at da.wikipedia), Public domain, via Wikimedia Commons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