首先,黑冠麻鷺在近十幾二十年族群快速擴張是事實。大概不到30年前,黑冠麻鷺還是賞鳥人心中的夢幻鳥種,其實即使到了現在,黑冠麻鷺的自然分布區裡,也只有在台灣黑冠麻鷺才如此親近人類。在其他地方,像馬來西亞、華南等等,黑冠麻鷺的分布侷限在山區,甚至還有國外的賞鳥人到台灣,就專程來看我們身邊這種已經習以為常的鳥。

至少那篇文章到此,是正確的。

但是,那篇文章對於黑冠麻鷺擴散的原因是這樣寫的:「黑冠麻鷺,堪稱是現代都會區動物保護意識抬頭最顯著的受益者。」其實對於黑冠麻鷺到底為什麼會快速擴散,也還沒有人提出任何確定且能獲得公認的理由。當然有人說是因為動保意識擴張;但也有人說近年因為都市種植草地,不經意帶來外來種蚯蚓,所以導致黑冠麻鷺的擴張。

但,沒有人能肯定到底是為什麼。也很有可能是因為一個物種的族群消長,本來就很難簡單歸因到任何一件事。

接下來,那篇文章如此形容黑冠麻鷺的捕食過程:「牠的眼神銳利,可以感應地表因地底動物的移動而發出的聲音或連動的起伏。」但其實至今沒有任何可靠證據可以支持這樣的說法,這僅僅是推測。有人認為黑冠麻鷺可以用腳來感應地底蚯蚓的移動,然後瞄準、攻擊。但事實上尚無任何研究提出一種被所有人認同的說法,目前都只停留在假說的階段。

然後那篇文章說道:

「經過幾番嘗試,我們發現,蚯蚓等土棲動物並沒有完全消失,而是躲進更深層的土壤之中。這種因應黑冠麻鷺強大捕食壓力的適應行為,並沒有解除我們對找不到蚯蚓這件事的憂慮。」

「長期的追蹤下,發現牠們還有可能清空校園生態池,小型魚類幾乎會完全遭殃。至於壓迫小型鳥類的生存空間,就從綠繡眼、麻雀及白頭翁這三種常見小型鳥類自從黑冠麻鷺進駐校園後,便少築巢於校園,且減少在校園出沒覓食的時間就可看出端倪。」

但沒有任何證據顯示,都市內有任何小型鳥類、蚯蚓或是魚類的數量顯著減少。至少到目前為止,沒有任何可靠的鳥類調查顯示,都市內小型鳥類在近20年有大量減少的趨勢。蚯蚓跟魚類也是,雖然對於都市內的研究很少,但也代表沒有可靠的資料可以佐證黑冠麻鷺的主要覓食對象,有任何族群減少或是改變行為的狀況。那篇文章裡提到的狀況,純粹只是作者個人猜想,光憑眼見,就妄下臆斷。

就算真的之後有新的調查發現在都市內,這些動物真的出現顯著減少或是行為改變,仍有很多原因可能導致這樣的情況,諸如氣候變遷、人為干擾、外來種等等,都有可能是減少的原因。就像前面說的,一種動物的族群量增減,很難單純歸因到任何一件事上。

再退一萬步言,就算最後調查結果發現,真的小型鳥類、魚類跟蚯蚓,都有因黑冠麻鷺而數量減少且行為改變,在保育上面,牠也絕對不會是優先處理的對象。外來種如家八哥、白尾八哥、鵲鴝、白腰鵲鴝、黑領椋鳥等等,才是當務之急。

我們期待生態教學者,不要運用自身的話語權,傳達不可靠,甚至是錯誤的知識。這樣的作法,對科普教育而言,是莫大的傷害。